【深1度】众多明星中招AI换脸:人工智能的功与罪



人工智能最近又出现在了舆论的风口,一位技术员用计算机将电视剧里黄蓉的扮演者朱茵的脸部换成了杨幂,很多人认为这个换脸做的毫无违和。

这事情引发了巨大的舆论风暴,人工智能技术陷入了道德困境。公众相信,一定会有人将明星的脸换掉色情电影中演员的脸,以此牟利,而且会引发对社会、家庭秩序的冲击。

这也引发了社会和学界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再次反思:人工智能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未来?

人工智能成就色情电影?


2017年12月,《神奇女侠》主角盖尔•加朵被人用一种叫作“DeepFakes”的技术把她的脸嫁接到一个成人电影女星的身上,视频制作者利用了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制作成了这个视频。

DeepFakes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具体应用,说白了,就是视频人脸交换技术。


这种技术广为人知的是电影《速度与激情7》拍摄过程中保罗•沃克因车祸去世,电影公司用他的两个弟弟和之前的影像数据,再现了保罗•沃克的英姿。(上左图为真正的保罗•沃克,右侧是计算机技术制作出来的)

但是这种电影制作技术耗时耗力,还要耗费巨量的金钱,导演组不但要为电影里的人物建模、捕捉动作,还要逐帧制作画面,几分钟的画面可能会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和几十上百人来制作。


艺术家杨舒蕙用绘画表现《百年孤独》

这种技术满足了人们的一些情感需要,他们通过技术再现自己已经离开的亲人的形象,或者利用全息和增强现实技术,将他们投射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再加上人工智能交互技术,使得《百年孤独》中描绘的社会情境真正实现。

但是,在之前的年代里,这种情况会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DeepFakes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可以说DeepFakes的出现是影视制作人脸交换技术的一个里程碑。利用DeepFakes技术,你只需要具备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再稍加训练,就能够制作出相当水平的换脸视频。

开发了中国最早列装汽车的自动泊车技术的人工智能专家于宏啸博士表示: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其实深度学习对特征的理解越来越强,推动了很多领域细分。其他层面的就是道德和权益问题,可能面临一些挑战,骗子容易越来越多。

于宏啸表示,在他读博士那会,就有人把自己做成刘德华,他笑,视频里的刘德华就笑,来和网友视频。

于宏啸表示,当时他们只是拿来玩玩,以后要是掌握技术的人要去干坏事,后果也是挺严重的。

而就在盖尔•加朵的换脸视频出现后不久,网络出现了更多的明星换脸到色情电影中的视频,中国的众多知名女演员也成了受害者。色情电影的制作者们不满足于一张张的照片,他们利用DeepFakes技术将许多色情电影里的角色的脸部换成了今天炙手可热的当红明星。在满足众多用户的同时,相关制作者已然触及了人类的道德底线。而我们相关的法律还没有跟上,对这种行为除了以传播淫秽物和名誉权追究罪名外,还没有直接贴切的法律条文可以对这种行为进行制裁。

如果这种技术逐渐普及,那么,稍微懂得计算机技术的人,就有可能利用这种技术制作出大量仿冒他人的视频,让人真假难分,从而造成扰乱社会秩序,制造社会动荡的结果。

试想,一个政治家正在处于风口浪尖时,突然出现一个不利于他的视频,他的拥护者在无从辨识的情况下,如何判断该不该继续支持他?一个当红的人物,突然网上流传他与他与家庭成员之外的异性手拉手逛街的视频,会对他的家庭造成多大的影响。

当然,有了DeepFakes,他们都可以辩解,那是别人制作的。不过这样反而更加深远地动摇了社会信任的基石。

这种技术可能让人类社会始终处于猜疑和焦虑之中。

人工智能引发的焦虑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1970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

在近几年,人工智能获得了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已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自成一个系统。

人工智能似乎给人类带来的更多不是喜悦,而是焦虑。


电影《人工智能》

2001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人工智能》上线。影片描绘了在21世纪中期,一个叫大卫的机器男孩,是世界上第一个被输入情感程序的机器人,大卫是一个科技公司的员工亨瑞和他的妻子的一个试验品,他们夫妻俩收养了大卫,而他们自己的孩子却最终因病被冷冻。但人类与机器最终都无法接受大卫,大卫发现在那个世界中,机器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那么的巨大,又是那么的脆弱。他要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在科幻电影中,人与机器的感情纠葛始终是电影人纠结的东西,从后来的《超能查派》到近日上映的《阿丽塔》,人类总是设想人和机器人会发生情感。而情感,却是人类最想赋予机器的东西,又是最不想机器拥有的东西。

人工智能可能会改变这些。人们相信,机器一旦具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必然会学会人类的感情,哪怕只是简单的爱恨。这是人类最害怕的东西,一旦机器(网络)获得了思维和情感,就会和人类对抗,争夺资源。


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

人类第一部彩色宇宙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就描绘了太空飞船的网络机器人哈尔和飞船上乘客的斗争,它将乘客一个个杀死,最后科学家经过惊心动魄的斗争,将他关闭,挽救了人类。

而在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系列最后一部电影中,计算机网络天网与人类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可以说,人工智能自诞生以来,就在道德和科技进步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人类一方面想赋予机器和网络更多的意识和自主性,希望它们可以分担更多的人类的劳动,另一方面又担心,机器有了意识会反客为主,毁灭人类。

这确实是个悖论。

剥夺人工智能更多的能力?


电影《终结者3》中天网控制的机器人

最近几年最火的一个人工智能概念就是深度学习。汽车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实现无人驾驶,店铺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可以实现无人收货,并准确对顾客进行分类,在他们进店后就直接导引他们去最可能需要的货物跟前。

计算机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来获取经验,学习策略,在遇到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时,运用之前的经验积累解决问题并积累新的经验。人类除了这样“连续学习”外,还会创造,就是通常说的“灵感”或“顿悟”,这是人工智能学科最难攻克的课题。

2013年,帝金数据普数中心数据研究员赋予了计算机学会“创造”的一种方法,这样,计算机不仅精于算,还精于创造。

不过,更多的科学家都建议剥夺“精于创造”的计算机过于全面的操作能力,否则计算机真的有一天会“反捕”人类。


也许现在考虑这些问题还为时尚早,令人焦虑的倒是人工智能在日益取代人类劳动的同时,会造成大量的失业。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而在更为具象的方面,人工智能使大多数人类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思考,必然会带来人类器官组织的相应进化和退化,也会带来更多深刻的社会矛盾,在人类不需要自己动手劳动后,人类的精力将如何发泄,会不会造成更多的犯罪?

在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究竟是人在控制机器(网络),还是机器(网络)在控制人?直白地说就是,人类会不会在创造了人工智能之后,变成了人工智能的奴隶?

从现实情况看,不是没有可能,网络成瘾、手机成瘾,越来越多的人被电子鸦片迷失了方向,在人工智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的情况下,机器(网络)可以更多的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的情况下,会不会导致人类沉迷于虚幻世界而抛弃了现实世界,最后导致人类的退化和灭亡?

这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问题的关键依然是人——人类究竟要用人工智能干什么?【责任编辑/林羽】

来源:IT时代网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相关文章
谷歌前总裁:美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在人工智能研发上击败中国
马斯克再次警告:人工智能可能会统治全人类
AIoT芯片行业面对新挑战:阿里巴巴/联发科/微美全息等启动芯片战略
【新知】马斯克:脑机接口或一年内植入人脑,可修复任何大脑问题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