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 激光雷达行至量产上车“前夜”?

自动驾驶的日益火爆带火了激光雷达行业。目前,包括小鹏、长城、极狐等多家车企发布了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激光雷达离大规模上车还差些什么?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激光雷达赛道。以打造“智能汽车大脑”为战略核心定位的四维图新也已在布局激光雷达赛道,日前宣布投资了睿镞科技、亮道智能两家激光雷达初创企业。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进两家公司,对激光雷达业务进行了深度了解。

激光雷达助力“弯道超车”

激光雷达作为智能驾驶“感知、决策、执行”三大核心环节之首的感知层传感器,被誉为“机器设备之眼”,是高等级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市场上高等级自动驾驶的感知系统主要有纯视觉和雷达两条技术路线,纯视觉方案主要通过摄像头为核心传感器并通过算法实现感知,特斯拉在这一方向上一枝独秀;而激光雷达方案则是更多主机厂商的选择,但目前仍处在成长期。

“激光雷达发展到现在迎来了好时机,因为目前的市场有刚性需求。”睿镞科技CEO陈如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谈到:“特斯拉当初坚持纯视觉方案而不采用激光雷达,主要还是出于对成本的考虑。激光雷达目前售价从几千美元到十几万美元不等,但随着成本不断下探,相信特斯拉未来也会选择激光雷达,因为激光雷达与摄像头并不矛盾,但是同时又能显而易见地增加感知的准确性。”

据了解,陈如新和睿镞科技的另外两位创始团队成员都曾是中科大近代物理专业的同班同学,创业前他们已经是人工智能和激光行业的老兵。看到激光雷达的市场前景,2019年,三位同学一拍即合,决定回国创业做激光雷达。

资料显示,陈如新是美国普渡大学博士,曾是索尼互动娱乐有限公司全球研发总部的情感智能首席架构师,创建并发展了公司全球的声像情感AI研发团队。而睿镞科技CTO杜德涛则有着30多年光学经验,曾是美国通用原公司的光学部首席科学家,他和博导师,2018年激光物理诺贝尔奖得主GerardMourou,共同发明的飞秒激光微创技术是2018年诺贝尔奖的重要应用之,目前大家所熟知的飞秒激光屈光手术就是在这一技术基础和他们的共同专利上实现的。

陈如新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激光雷达本身也存在不同的技术路线,包括机械式、固态、半固态等,而激光雷达技术路径未定,当前各类技术仍有明显缺陷,在性能提升上存在有多个技术盾难题,包括在测距、分辨率、体积、成本、车规要求等方面的平衡。”

目前,睿镞科技已经推出了三款车载激光雷达产品,在扫描、光学设计、信号处理等面都实现了突破,且重量均做到了1公斤以下,体积最小不足拳头大小,最高探测距离高达到800米,产品线束达1024线,实现纳秒级脉冲的分辨率点云图。

此外,亮道智能创始人剧学铭也是看到了激光雷达的前景而选择了回国创业。剧学铭从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后,曾就职于德国宝马汽车研究院,负责高级自动驾驶项目环境感知开发。2015年底,他回国创立了亮道智能的前身欧百拓,2017年9月,亮道智能成立,以积极推动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普及。

在剧学铭看来,特斯拉在2017年选择了摄像头传感器的纯视觉方案,其在数据训练的闭环机制上已经有了数据量上的优势。而对于后来的造车新势力们来说,如果依然采用特斯拉的方案,在数据方面已经落后的情况下,激光雷达无疑是“弯道超车”的一个选择:采集数据时拥有比摄像头更多的维度,更高精的数据对AI训练的支撑力度会更强,迭代速度会更快。

“未来特斯拉未必不会采用激光雷达,随着激光雷达技术的演进,未来可能会具备更多的功能,既有雷达的功能,又有摄像的功能,未来产业一体化或许会是方向。”剧学铭对《证券日报》记者说,成本仍然是激光雷达横亘在主机厂面前的一大门槛,如何说服主机厂商选择增加这一成本,背后其实是基于对未来技术路线的判断。如今,激光雷达已经成为不少车厂抢占高端市场的策略,也成为对特斯拉“弯道超车”的一种可能性选择。

群雄逐鹿抢夺激光雷达赛道

目前,激光雷达市场玩家众多,国内除了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专门的厂商,华为、大疆等科技企业也纷纷入局;而国外则有Velodyne、Luminar、Innoviz等厂商发力,日前亚马逊也宣布收购激光雷达公司Velodyne16%的股份,加码自动驾驶业务。

对于目前众多玩家进入激光雷达赛道,剧学铭认为这是好事:“这说明激光雷达赛道存在巨大的机会。巨头入局能够推动行业的发展,这个行业需要的是10年、20年的长期投入。而这个市场也足够大,无论是现在的传统厂商,还是新势力,都有机会成长起来。”

即便已经看到了激光雷达广阔的前景,剧学铭也坦承,当前激光雷达的发展仍然不够成熟,“我们也希望看到激光雷达能输出影像,或者与毫米波相结合,这种新型的传感器会陆续投入到自动驾驶的应用中,但它是分阶段的。”剧学铭说,目前从设计上来说,这些已经可以实现,但是需要平衡可靠性和性价比。

剧学铭告诉记者,目前激光雷达本身的技术路线有四五种甚至更多,未来可能还会有新的技术路线出现。新的技术路线要求可靠性更高,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现在整个行业的趋势是从机械旋转式或半固态向纯固态走,也就是与芯片相结合,成本还有下调的空间。目前激光雷达的成本可以降到一千美元,可预见的将来,激光雷达可以降到几百美元,与摄像头的成本很接近,这无疑将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他介绍,目前,亮道智能是国内唯一能够为主机厂商提供全栈式激光雷达解决方案的系统供应商,能根据客户不同车型的自动驾驶功能开发需求,为汽车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激光雷达配置方案,包括车规级激光雷达硬件,感知功能开发,测试验证与数据服务。

而在陈如新看来,激光雷达的性能指标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现在才刚刚开始,各大企业“抢位”的意义并不大。现在很多主机厂商希望赶上自动驾驶的风口,搭载激光雷达把车卖向市场,但是未来一定是靠性能胜出。目前激光雷达这个市场还没有真正的巨头,实际出货量并不多,未来还是要看技术壁垒和技术的可发展性。

站在量产上车的“前夜”?

站在量产上车的“前夜”,激光雷达行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人才缺乏、技术不够成熟等问题。

陈如新告诉记者,据他所知,同行之间工资翻倍挖人是存在的,目前激光雷达在国内仍然是一个新兴产业。“激光雷达的概念产品很早就有了,但是商业上的应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休眠状态,这两年突然火起来,人才却不是一蹴而就培养起来的,是需要积累的。”陈如新说,而睿镞科技的技术带头人在这个领域已积累了数十年,技术应用都与激光雷达息息相关,他们知道未来要做什么。

剧学铭也认为,国内懂激光雷达量产的人并不多,即使培养也并不容易,因为要懂车,又要懂车的系统,还要懂激光雷达。

除了人才,量产也是摆在激光雷达和主机厂商面前的一道难题。剧学铭说,一方面是硬件要成熟,另一方面是要做充分的测试验证,而测试工作很多都是一年时间起步,因为需要评测产品在不同季节的表现。

“车厂希望有大批通过车规级验证的现货,同时考虑性能、服务支持,做决定至少需要半年的过程,而前装汽车需要提前一年合作,把细节敲定,这意味着目前的产品最快也要2023年实现量产。”陈如新说。

剧学铭也认为,目前主流的产品可能并不完全适合2023年的车型,因为2023年的车要提前定价,现在就要确定激光雷达产品,但无论从成本还是从可靠性上,有些路线的产品都还不够合适,只能考虑应用在2023年甚至2025年之后的车型,但是现在行业对这些技术路线的理解或研发是需要持续进行的。

在剧学铭看来,现在是做前装量产非常好的机会,亮道在之前早期的一些积累现在已经可以转化成客户支持,亮道做了大量的测试、评估,已经有可靠的产品用在2022年的车型上。但与此同时,亮道也在积极布局下一代、下下一代的产品,即使不能立马商业化应用或成本比较高,也可以在一些小众的工业领域或细分领域使用,这是一个逐步落地的过程。

陈如新认为,目前国内对于自动驾驶无论是政策,还是法律法规都相对更为开放,而欧美等成熟市场限制较多,这也为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会。对于激光雷达厂商来说,实现量产需要人才团队、生产线、物料等,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所以行业的发展仍然需要源源不断的资本。与此同时,目前激光雷达仍然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其还是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产品的迭代优化也并不容易,因此也能体现出技术革新的重要意义。

谈及未来的目标,剧学铭表示,目前,亮道智能希望能够抢占头部企业市场,成为头部企业的激光雷达系统供应商。未来希望把亮道智能打造成一个全球的激光雷达系统供应商,尤其是要打入欧美市场。而从长期来看,激光雷达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数据来源,基于它未来还会有更多数字化的应用,而激光雷达上车只是其应用的第一步。【责任编辑/周末】

来源:证券日报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相关文章
群雄逐鹿 激光雷达行至量产上车“前夜”?
阿里自动驾驶“翻车”?
美国创企推出4D成像雷达芯片,今年就将量产上车
美国允许不配方向盘,谁最有可能率先量产首车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