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登上《连线》封面,To Copy China啥信号?

【IT时代网编者按】ToCopyChina的信号价值,如果放大一下,对美国互联网企业或者整个信息产业来说,就在于一种新的提醒与警示:如果不借助类似中国的庞大市场,美国将很难维持它在全球ICT领域的整体优势。小米看上去重心在中国,而它的供应链却是全球视野,它对中国母国、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全球各地的产业要素的整合力,不逊许多国际巨头,小米品牌已经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巨大撬动力。

满面红光,眼睛里透着疲惫,身后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画面中,雷军仿佛让人回到毛时代。他甚至被有意强化成中国科技业的另一个MAO。

这是几日前《连线》杂志封面报道的一张图片。标题如此这般:ItistimetoCopyChina.

请注意标题用词。ItistimetoCopyChina。作者显然将小米当成中国创新符号了。它与红色的毛时代痕迹之间,形成了一种褒扬与反讽。

这多少让人惊讶。

一是2015年的小米,成长虽然出色,生态布局也越来越有看点,但整体遭遇不少质疑。尤其出货未达年初乐观目标后,质疑声量达到高点,直指其商业模式与450亿美元估值。应该说,眼下小米处于一段舆论被动期;

二是《连线》杂志毕竟是家美国媒体,过去美媒多戴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企业。过去多年,未曾有中国企业登上《连线》封面,况且还用这样的标题。

备受争议的小米,在这里获得一种肯定。到底什么逻辑,让一家外媒走出过往的CopytoChina视角,转向ToCopyChina?

1

《连线》选定小米,啥逻辑?

有些表面原因可先作一个参照。《连线》杂志的定位与小米的价值观似乎有些相通。《连线》的立场是:从人而非技术角度探讨技术,以及它对政治、文化、社会和伦理道德带来的冲击,看技术如何改变人类生活;小米的价值观,从品牌与市场定位看,它侧重的是通过互联网时代的智能终端改变大众生活。

但这只能说一篇报道合乎定位,处理成封面就不那么偶然。《连线》主编选择雷军作为年度封面,相信有更多用心。

让我们先回到基本面。看看《连线》到底想说什么。它的报道写法生动,但说不出有太多生动。小米的朋友透露,去年底,那主编来的时候,雷军太忙,没有做太多交流,拍了拍照就结束了,当然有其他补充的采访。

看它报道中一段:

“……而这靠的并不是智能手机业务,而是一种由互联网激活的生态系统:将顾客转化为‘粉丝’,让他们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推广中;把市场需求的风险转移到小型硬件创业公司,而在这一领域他们有高明的投资战略;将库存削减到最少以降低成本,以崭新方式优化供应链;并且通过似乎无法盈利的低价来销售高质量设备,同时从服务、内容以及配件中获利。这种创新堪称业内最佳。”

这里相对完整地描述了小米的商业模式、生态及系统服务能力。这家公司确实不是一个单纯的智能机企业,而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虽然手机依然创造绝大部分收入。

其中,小米的“这种创新堪称业内最佳”,对标范围明显是全球市场,评价确实够高。小米能承受住这种赞誉吗?或者说,它能代表一个大国的创新符号吗?

看上去,无论手机还是纯互联网维度,小米在中国企业中都难说是个最佳选择。比如,手机领域,它是中国出货冠军,但华为手机已是全球第三;互联网领域,BAT声量依然不减,仍位居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巨头之列。而一帮狼性中小互联网企业正互相追逐。此外,中国还有一帮特别擅长搞国际形象工程的企业,比如海尔、联想、TCL等。如果按声量在全球排个序,小米可能未必能很快出线。

但我认为,小米承受得住这种考验。

在《连线》主编上述描述中,多少能感受到小米身上一些苹果的影子,比如“粉丝经济”,供应链优势等。

苹果真正在模式上崛起,源于iPod,而不是后来的iPhone。当年,疯狂的iPod也曾引发争议,因为除了模式与系统,苹果看上去并没多少创新,产品形态、互联网服务都不是它最早的创意。在小米身上,也有这样的影子。你总觉得它的狂飙突进里,似乎那么熟悉,又不知道该如何说起,一种熟视无睹却又茫然的感受。

这是一种模式与系统创新的价值。你若执着于一个环节,很难看到小米整体的价值。若只对比苹果,拉长周期的话,小米似乎还有更多潜在胜出的部分:开放的生态系统;非常鲜明的性价比优势,不依赖终端而靠服务、内容及配件获利模式;电商服务模式;富有成效的生态投资战略等。

在《连线》封面标题的上方,雷军接受主编采访时说了这一句:Don'tcallmeChina'sSteveJobs.

看得出,一种学习苹果、超越苹果的姿态。是啊,有一点足以证明,小米与苹果模式差异巨大:苹果获利的最大通道,依然是它的硬件终端溢价,而小米从一开始就不靠这个。

不过,在我看来,这种平面的比较,并不能让人看到小米于当代中国科技界的真正地位。

小米诞生于功能机、智能机博弈最深的周期。尽管两大巨头——诺基亚与摩托已经坍塌,但市场上智能机并没有真正渗透大众生活,即便在一线城市上海,周围依然是功能机天下。小米诞生前,山寨智能机阵营与苹果、三星、HTC形成了一个割裂的价格局面,但包括高高在上的苹果iPhone在内的用户体验,实在难以让人称颂。它们抑制了移动互联网业大规模爆发。

说小米是激活、打破高价、低品质体验局面的核心力量,毫不为过。低姿态的小米,在终端层面激发了中国一轮移动互联网的爆发。

小米被视为山寨智能机的梦魇。这有些夸张。山寨机真正的梦魇在于,2010年前后,全球智能手机产业链步入成熟期。只是说,小米的问世,从实际出货说,直接导致许多山寨智能机大规模消亡。

许多人认为这是小米低价策略所致。这是很无知的说法。它们没有看到,低价背后,小米如何用“效率+品质”瓦解了一个传统手机产业链。

“效率”是我描述小米崛起时常用的一个词,我认为这是构成其创新竞争力的关键选项。我认为,即便至今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词。本届两会上,有记者问到互联网思维,雷军的解释里,”效率”同样是一个最关键的词汇。

说到手机业的效率,你可能不服小米。很多人都感受过山寨机的效率:几天半月,它可以将苹果们的外观与部分复制过来,甚至提前很久备好外壳。当年,山寨阵营基于苹果平台的创新令人印象深刻,时而让人大笑,时而让人哑然。大笑是因为我们能感受到中国手机产业链上底层生意人的一种效率与幽默;哑然,是因为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一种低品质、粗糙复制的麻木与痛苦。华强北的效率,建立在本地“成熟”的红色产业链,以及纯粹现金流的玩法上,那画风让人不忍直视。

但小米的效率,建立在品质的基础上。小米一代二代体验并不完善,但在当年的智能机市场,已相当出色。它的性价比优势,足以轰到一个低品的行业。

去年,我总结过小米崛起的5点优势,认为它是全球智能手机业步入一个风口后,通过高效整合诞生的产物。

1、本质上,小米是一家软件企业。这跟雷军过去多年的经历有关。如果没有从一开始就专注自研的MIUI,小米难脱山寨气质。而这一基础,使得它从一开始就有服务的意识;

2、小米有山寨般的效率,但给它灌注了品质与体验,它是“后联发科时代”最大的红利享有者。小米第一个阶段并不晚上,但它仍是市场上一家效率、品质、价格、营销服务最好的一家;

3、健康、规模化、周转迅速的资金流。山寨群体,低毛利能玩得转,一是市场潜力大,二是资金周转快。山寨本质上玩得是供应链金融。但是,没有人看到,基于“效率+品质+体验”的小米,资金周转更胜一筹,在一个风口,短短5年能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链,不是偶然。

还有,这个时代,谁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消费者,充分把握他们的需求,提供精准的服务,谁就最有可能成为供应链上的核心玩家;

4、口碑、粉丝经济、用户导向、品牌、价值链。小米价值链里的开放创新,尤其粉丝与用户的参与感,是本土企业里最鲜明的宜家。雷军们有意识地自上而下贯彻,且一以贯之;

5、高效的电商形态。很多人没有理解小米电商的魅力,它其实是小米一个巨大的整合平台。最近一年,小米新的商业模式正持续诞生在这个平台上。

综合说起来,小米就是中国现阶段智能手机行业效率提升的产物:山寨般的供应链效率+牛逼的资金周转效率(电商特质)+工匠精神、常有惊喜的黑科技、品质感+超越苹果的营销传播效率。

一个没有品质的效率,是一种疯狂的效率,它会很快透支土壤,步入毁灭;灌注了品质与体验的效率,才有可持续的价值。或者说,基于品质与体验的效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效率。

你能从小米身上看到许多牛逼企业的影子。有人说它复制,我觉得这是雷军们的学习能力。一个出色的公司,它的一大特质就是,如何学习别人长处,并协同、整合到自己独立的框架里,以统一的方式展示。而在这一过程中,小米效率提升的最大手段就是开放的互联网思维。

2

小米为何成中国创新符号?

大概熟视无睹,很多人没有看到,或不情愿看到,小米的这种模式对于当代中国手机业乃至整个科技业的创新借鉴价值。

我愿用一句话来概括小米创新于中国社会的意义:就像当代中国的开放不可逆转一样,小米的崛起也是一种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效率与品质提升,与幕后崛起的中国工业、中国国家形象需要在全球视野中共振。小米的创新,代表着中国现阶段开放的最大公约,称得上当代中国开放创新的一大符号。

小米为什么能代表中国的创新公约数?这里面当然有中国市场因素。过去5年多,小米深耕中国。固然这里竞争之激烈程度,远胜全球,它能成为出货冠军,就不仅仅体现为营销力了。当我们看到无数的APP,通过它的终端快速分发,就能体会到小米已经成为中国科技业的一条巨大管道,而它暗藏的更大力量就是大数据,尤其消费者画像、商户、信用数据的沉淀。小米金融们的起步,都不是偶然。

在此插一句。外界虽然说苹果是靠服务取胜,但它的服务是一种异化,真正盈利的秘密依然在于它的终端溢价,而小米的服务模式才更真实。

中国的企业喜欢赚快钱,擅长依靠强大的资金引爆市场,用暴力营销形成沉淀。在过去商品短缺、渠道短缺、消费者无从选择的年代,这种策略屡试不爽。但时间已经是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后,中国早已度过悲情期,面对着一个充满更大机遇、也更令人迷惘的全新的互联网时代,过往的手段早已失去价值。这是一个打破历时与共时的时代,各种市场竞争要素处于同一平面,没有一种开放的系统思维,没有创新精神的暴力风格,已经难以为继。

一个相反的例子,直到今天,我们的企业仍在大做面子工程。我们的企业最喜欢跑到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上打那风光的广告。

小米的价值,就在于让中国企业回到基本面,回到初心。它的低姿态里,有消除一段非理性繁荣的用意。从用户角度出发,尊重最大多数人,建立偌大的生态,撬动民生,用高效、高性价比、高品质的产品服务,满足信息消费,消除割裂多年的数字鸿沟,促进平等与民主,是小米于中国的最大创新价值。

固然,受整个行业影响,2015年的小米出货受到抑制,引发较多质疑。国际化应该是小米的重要选项,它会扩大小米的规模。但我强烈的预感是,未来两年,小米更会在技术与B端两大层面深挖护城河,这个才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我认为,小米的国际化应适度、节制,适合自己的节奏,没有必要盲目追求更大出货。只要坚持深耕中国,不旁逸斜出,继续用整体、开放的系统性思维,而不是单一环节完善产业链,继续坚持用户至上,想在中国打败小米,已非常艰难。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小米5年没有神秘性。除了风口与人口红利,一个初心,一个愿景召唤,一以贯之的立场,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的坚持奋斗,恐怕才是真正的秘密所在。我几次见过雷军,并在他一群朋友里看到过他手舞足蹈,他身上那种Hold不住的热情,以及他的疲惫的双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连线》杂志封面的照片,不是雷军常态的面孔。公共场合下,他微笑居多。但有个细节,一如既往,照片上,他的眼睛充满疲惫。

3

ToCopyChina里还有什么鬼?

需要重新回到《连线》杂志“toCopyChina”的视角上来。这句话仔细琢磨,当然也有些别样的味道。因为,过去中国互联网企业Copy人家太多,Copy这个词汇已经给人留下一种不适。它不如Learn,显得更中性。

不知是谁将那句翻译成“是时候山寨中国了”,呵呵。“山寨”更让人有些不适。不过,敞开心胸看它,我觉得《连线》杂志即便有意创造阅读效果,但这个标题却有望产生更大的效应。

有什么理由轻视“山寨”呢?“复制”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只要你不是机械的模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数的复制里,一定会沉淀下创新的基因。200多年前,美国不是也山寨不列颠与老欧洲的文明与制度么?800年前,欧洲不是也在山寨中国么?1300多年前,日本大批遣唐使不也一批一批来到中国,山寨儒家文明么?中国也还向印度取经呢,我们山寨来的佛教,它的香火甚至一度旺过印度本身。

所以,我还是坚持将“toCopyChina”理解为一种真正的善意表达。

那么,反过来,《连线》杂志借助小米的创新案例强调的这句,对于美国产业来说,会有什么效应,哪怕一种观感?

我自己一种强烈的感受是,《连线》未必是在期望美国诞生小米,它更像是期望美国互联网业的开放。

很多人可能不同意我这句。考察美国企业哪怕是硅谷小企业,它们往往是一诞生就胸怀天下,有着变革世界的雄心,多开放的气质哦。但我认为,这种出生便立足的开放有一种偏差。它背后的理由是,美国幅员虽然辽阔,但人口基数相对于大国地位,显得薄弱。那种基于人的需求的信息技术服务,很难出现非常纵深的耕耘。

是啊,小米的崛起里,有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有丰富的线下场景,它有弥合数字鸿沟的红利期。而在美国,仅仅局限于,很难诞生诞生这种模式。某种程度上,这决定了美国互联网业上述的路径与格局,就是形式上常心怀改变世界的意图:如果只靠美国,度过成长期后,很容易遇到瓶颈,它们只能依靠全球布局,才能获得更大市场。苹果们如此,Uber们也是如此。

ToCopyChina的信号价值,如果放大一下,对美国互联网企业或者整个信息产业来说,就在于一种新的提醒与警示:如果不借助类似中国的庞大市场,美国将很难维持它在全球ICT领域的整体优势。小米看上去重心在中国,而它的供应链却是全球视野,它对中国母国、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全球各地的产业要素的整合力,不逊许多国际巨头,小米品牌已经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巨大撬动力。

过去我们习惯说产业里的雁行模式。那是一种制造业的迁移规律,从美国到日本,从日本到韩国、台湾地区,从台湾地区到中国大陆,然后再向印度、东南亚。这里面涉及国家的博弈,产生许多危机与贸易保护主义。但在一个互联网时代,随着小米这类企业的崛起,整个模式的价值被打破了,一是它会让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继续耕耘主力市场,不会为暂时的成本压力而动摇;二是它会重塑制造业的分布。

无形中,《连线》的标题,映射出美国科技业一种既开放又擅长贸易保护主义的风格。我甚至认为,这层用意,可能更具有隐喻价值。它会促使美国产业重新反思自己的竞争力。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小米的价值其实不在于它卖了多少手机,而在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更新,短短5年,它已经展示了重塑一个区域产业链的能力,它激荡着当代中国,并波及全球商业社会,成为一个开放时代观察区域竞争的典型窗口。

从这一角度再去审视小米倡导的“新国货运动”,会有更宽阔的视野。

这里有必要补充一点。雷军登上《连线》杂志封面,而不是BAT的某位,某种程度上更具有澄清中国创新力的价值。BAT固然很牛逼,但不客气地说,它们都带有COPYtochina的印象。《连线》的案例选择了小米与雷军,我认为比选择中国其他互联网企业、制造型企业业具有更敏锐的眼光。

当然,每一种商业逻辑、商业包装都不可能纯净。有时,它的溢出效应反而会更有意思。

4

小米兴奋之下,《连线》有背书价值?

这里同样有必要提一下小米对于《连线》杂志报道的一种兴奋感。我相信这家年轻的公司根本没有想到常戴有色眼镜观察中国的美国媒体,最终会用一种高度的认同给它一个封面。

这对小米来说,可以说是一种雪中送炭。你要想到以下几点:

1、小米5虽然已经推出,生态建设日益深入,但2016年的它依然很难摆脱质疑。《连线》杂志的报道,等于给它5年的创新征程下了一个注脚,在全球范围,无形中会发挥一种背书的功能。

2、雷军说,小米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连线》杂志的报道重心,就是强调了这一定位。它将小米视为一种互联网公司,并且具有相当的创新能力,等于在西方科技社会确立了它的商业模式价值,从而有利于稳定地提升小米的估值。而经济危机周期,小米450亿美元的估值确实面临考验;

3、虽然还不能确定小米未来上市地点,但从现有的架构来说,美国应该是合理去处,《连线》杂志等于为小米提前做了一轮路演。

小米是过去5年多中国互联网企业成长最快的一个。截至目前,它仍具有跳向更大空间的能力。5年不算长,但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不能用一般传统行业的5年来衡量,小米的疯狂里,有它属于互联网领域的创新的坚实部分。在一个充满无限商机、迷惘甚至迷幻的2016年,一个充满更大融合视野的转折年份,让我们为这家诞生在中国的企业喝彩。【责任编辑/荆玉珍】

来源:夸克点评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相关文章
雷军登上《连线》封面,To Copy China啥信号?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