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复制的硅谷,信仰创新的硅谷,追逐金钱的硅谷

【IT时代网、IT时代周刊编者按】一个世纪前,硅谷还不叫硅谷,而是一片果园和葡萄园,然而高科技产业在这里迅速生根发芽、蓬勃发展,数十年间一直都是世界高科技中心,也创造了无数的科技富豪。硅谷也不是没有经历过危机,每一次危机甚至都被看作是灭亡前的丧钟,然后硅谷凭借其超乎寻常的人才竞争力,很快又化险为夷,并使自己永远处在世界科技的峰巅之上。

如果说硅谷出生于上世纪 50 年代,那么到如今它已经走过了 60 年。这 60 年里「硅谷即将灭亡」的灾难论从来就没停过——70 年代能源危机,微芯片实验室几乎尽数倒闭。80 年代日本兴起,竞争的压力一直压迫着硅谷人。还有后来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世界其他地区的科技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这些都曾经被看作是硅谷灭亡前的丧钟。

但硅谷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灾难论中活下来了,而且专利数量、IPO、风险投资、天使投资都年年创新高。不久前的一份报告指出,「硅谷连续四年实现就业岗位增长,是全美平均收入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高薪行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创业梦想的人仍旧络绎不绝的涌入硅谷,很多成立在其他地区的企业也会把总部搬来这里。

那么,驱动硅谷不断发展的引擎又是什么?或许,还是科技、金钱和文化。

科技

60年过去,硅谷的科技中心还是晶体管和半导体,从来都没变过。即使众多后来兴起的新领域(比如生物科技)与他们没有直接关联,但这两者已经成了硅谷发展的基石,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金钱

风险投资依旧是初创公司资金的最主要来源。2014年,流入硅谷的风投总数达 145 亿美元,占了全美风投总量的43%。

值得一提的是,超过一半的硅谷风投投给了软件公司,位于旧金山的软件公司。制造芯片、电脑或其他硬件设备需要大量人力和装配设备,通常也需要比较大的占地面积。开发软件则不需要这些,几个工程师,几台电脑,再加上一个云服务,就够了。所以软件公司可以更灵活地设在旧金山市里,给年轻的科技人他们想要的生活。

仙童八人帮——“硅谷大约70家半导体公司的半数,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后裔”

文化

移民是硅谷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20世纪后半期,硅谷促成了美国国内最大的人口迁徙,到了21世纪它又吸引了大量国际人才。如今,生活在硅谷的人中有 37% 出生在其他国家,其中的60%来自亚洲,20%来自墨西哥,而在硅谷科技公司工作的人中,则有 65% 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1995 年到 2005 年间,超过一半的硅谷创业公司有至少一名非美国国籍的联合创始人,他们创造的企业为美国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也为美国资本市场带入了大量资金。「移民」对于硅谷地区和科技行业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斯坦福的作用也没有消减。有数据显示,自 2012 年以来,从毕业于斯坦福的企业家每年都能为世界贡献 2.7 万亿美元的经济收入。这个数字包含科技外的企业,比如耐克、Gap、乔之店,但仅看从斯坦福走出来的硅谷公司就已经多的惊人了:思科、Google、惠普、IDEO、Instagram、MIPS、网景、英伟达、Snapchat、太阳、Varian、威睿、雅虎……

硅谷聚集着密密麻麻的公司

有传承就有改变,硅谷的「变」也是它持久繁荣的动力之一。它不断「扬弃」着自身,这数十年来硅谷的变化路径一目了然:

1940s:仪器制造 1950s:芯片

1970s:生物科技,消费电子(PC,电子游戏等)

1980s:软件,网络

1990s:互联网,搜索引擎

2000s: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

硅谷在变革自身的同时,也在变革其他行业,或者说「摧毁」着传统行业。比如 Uber 摧毁着出租车行业,Airbnb 摧毁着酒店行业。摧毁这些旧行业的新事物就像 70 年前的硅谷一样,凭空出世,把原有的世界推向更好。这其中包含的「批判固有事物」、「打破僵化思维」、「敢于承担风险」、「适时抓住机会」的精神,都是硅谷这个大的文化环境里孕育出来的。其实这「变」本就是属于硅谷的调调。

但「变」也体现在另一个令人担忧的方面——曾经挑战旧事物的企业在商业的浪潮里活了下来,成了新的「旧事物」。美国国家安全局监听公民信息的丑闻一直为美国民众所不齿,而如今,Facebook 和 Google 收集用户私密信息的新闻也不时出现。苹果曾在广告里宣称 Macintosh 让 1984 不再 1984,如果硅谷最终成为了信息时代的 Big Brother,这世界又会怎样呢?

中关村想成为第二个硅谷,容易吗?

谁会成为第二个硅谷?

全世界的人都想复制硅谷,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成功过。

成为第二个「世界科技事业中心」实在太难——要有对创新的信仰,要有研究的崇尚,要包容得了多文化的差异性,要有追逐淘金的热忱,要承担风险,要不怕失败……模仿的同时也要补上硅谷现有的伤:增加资金投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种族平等,打破性别歧视……当科技的发展足以打破空间距离的现在,区域位置早已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复制了硅谷赖以发展的「人才吸引力」,才能有竞争力。

好在,高科技经济不是一个「零和博弈」,21 世纪的全球经济和科技都够大够丰富,足以撑得起多个区域的发展。只是流转飞速,任重道远,每一个期待发展的区域都不可错失每一个时机,哪怕硅谷也是一样。

【IT时代网、IT时代周刊编后】提到硅谷,就不能不提中关村,大家都在讨论中关村距离硅谷有多远的问题。曾有这样一个说法:硅谷就像是一台发动机,催生着各种前沿科技和未来趋势;而中关村靠着灵敏的科技和商业嗅觉,把硅谷的新变化复制到中国,然后发扬光大。不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直在后面追赶的中关村距离硅谷的距离也在不断缩小,然而,说到中关村的技术创新能力,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且行且珍惜吧。【责任编辑/梁浩】

来源:笔戈科技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相关文章
不可复制的硅谷,信仰创新的硅谷,追逐金钱的硅谷

TA的最新文章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