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人类的本性,逃不开党同伐异

近几年以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网络上越来越充满戾气。无论哪个网站,只要打开评论区,充斥在眼前的总是一片乌烟瘴气。

一言不合就“对线”,动不动一顶帽子扣过去,说话前先“站队”“找友军”,出口成脏,两句话必带“nmsl”……

有时候你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这些人那么大火气?好像看什么都不顺眼。为什么他们那么闲,整天泡在网上,不用上班,不用做作业吗?

很多人会把原因归结为,我国网民文化程度偏低 —— 比如:最近的 CNNIC 第 45 次报告:我国网民数量超9亿,七成月收入不足 5000 元,八成学历在专科以下。

这或许有一定道理。但其实,国际上,整体呈现出来的排外、盲目、戾气、冲动,并没有比国内好多少。

比如:热心于公益和卫生事业的比尔盖茨,在一些网站上,已经被人骂成了筛子。这些现象,单单用“蠢”来解释吗?或许不止如此。

今天,我想跟你一起探讨,这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些原因。

有一句话叫做:人类的历史,就是斗争史。这句话当然太过绝对,但确实有一定道理。

从3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5万年前智人打败尼安德特人,再到公元2020年,整个人类的进化史,一直都有一个主题:如何在强敌环伺的环境里更好地生存下去,繁衍壮大。

所以,一切基因的进化和演变,都会不由自主地沿着一个方向: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而那些不利于生存的特征,都会慢慢地被淘汰掉。

请记住这一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大脑。

众所周知,大脑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部位,一个叫做杏仁核,一个叫做新皮层。杏仁核负责对情绪的识别和记忆,新皮层负责复杂的理性思考。

当我们面临危机或威胁时,我们会感到热血上涌、心跳加速、全身发冷,整个人立即进入高度的紧张和兴奋状态,这就是杏仁核在起作用。

它通过对外界环境的识别,匹配到了相对应的“情绪记忆”,并绕过新皮层,让我们的机体进入“战或逃”的状态。

像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令自己不快的言论,或听到一些刺耳的话,让自己觉得“很不爽” —— 大约就是这么一种状态。

这是确保我们能生存下来的本能。原因很简单:如果当你遇到危险,还要大脑慢吞吞地理解环境、下达指令的话,那这样的个体早就死掉了,没法把基因遗传下来。

但这一功能到了现代社会,却给我们造成了种种不便:在生活极其丰富、复杂的环境刺激下,我们的杏仁核过于敏感,很容易产生应激反应,从而让我们受到情绪的驱动,做出种种冲动、不理性的行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就是靠我们的新皮层。

新皮层和杏仁核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原因很简单:因为大脑同一时间内只能处理一件事情。所以,一旦我们用新皮层去思考,来自杏仁核的信号就会被抑制,从而使得我们变得冷静。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新皮层中最重要的前额叶皮层,也就是负责调控注意力、作出计划、理性思考的部位,一直要等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全。

这意味着什么呢?对于不到25岁的青少年而言,他们的大脑其实是不够完整的,天生就缺乏“控制能力”。所以,他们会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此,为什么青少年会更“热血”,更冲动,更容易冒险,很大一部分原因正在于此。(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量更旺盛,这使得他们更喜欢新鲜刺激)

你可能会问: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前额叶的发育水平呢?答案是:经历和锻炼。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你经历的事情越多,需要面对的复杂问题越多,需要绞尽脑汁去思考和应对的情境越多,前额叶皮层就会越发达。

这种经历和锻炼,可以从两个渠道获得:一个是大量的阅读,另一个是大量的处事和人际交往。

为什么呢?因为这两者都需要集中大量的注意力去思考,而大脑是严格恪守“用进废退”原则的。你用得越多的部分,神经元的链接就会越密集、越丰富,从而整体上变得越发达。

所以,下一次,如果你遇到蛮不讲理、只凭情绪行事而不动脑子的人,你也许就会知道:

对方的前额叶皮层也许不够发达,要么年纪很小,要么没读过太多书,没经历过太多事情,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很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因此只能凭借杏仁核去行动……

这么一想,有没有觉得对方也挺可怜的,你应该同情他?

好啦,这段话是开玩笑的。

不过道理的确如此。我们在现代社会里的成长,每一天,都是在让我们摆脱原始动物的本能,活得更像一个“人”。

这是生理层面。下面,我们来看看文化层面。基于杏仁核的情绪应答机制,会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呢?

一个简单的结论是:这些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自我”的维护。这里的“自我”,有两个层面:小我和大我。

小我,是指对个体尊严、价值观、存在感的维护。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我要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而大我,是指对“我”所融入和归属的群体进行维护,也就是:我要证明“我们”是对的,“你们”是错的。

先讲小我。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许多人,总是会坚信自己的观点,哪怕把相反的证据摆在他面前,他也不接受?

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有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稳定”的需求。

什么叫稳定呢?就是:我相信一件事情,它过去是这样,未来也仍旧是这样。我相信太阳每天会升起,傍晚落下,那么我会希望它明天、后天,每一天,都是这样。

否则,如果不这样的话,大脑就乱套了:它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昨天的信条,明天可能就不适用。那么也就意味着,每一天大脑都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重新认识和探索世界。这是大脑所无法接受的。

所以,大脑为了“拨乱反正”,会创造出种种“扭曲现实”的方式,来最大化地维持自己的稳定。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认知失调”。当一种新认知和旧认知产生冲突的时候,大脑就会陷入混乱。为了解决这种混乱,就必须使到这两种认知之间的冲突消解掉。那么,无非就是两条路,要么改变旧认知,要么改变新认知。

但问题在于:大脑会给予旧认知更高的权重。原因很简单:大脑会把旧认知当作“自己人”。对大脑来说,它就是“我”的一部分,我为什么要否定自己呢?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大脑会选择对新认知进行扭曲。那么,也就是两种方式:

要么,选择性地吸收对自己有利的新认知,无视掉不利的新认知。这就叫做“证实偏见”。

要么,把新认知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理解,无论它是不是曲解。这就叫做“动机推理”。

因此,我经常说: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对自我的颠覆。那意味着,你要否定你自己的一部分。

在一个群体里面,当若干个个体聚合起来时,这种“小我”,就会上升成“大我”。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无论是倾向于集体主义,还是倾向于个人主义,背后都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特征:

维护“同类”,排斥“异类”。

为什么呢?这一点,仍然可以从漫长的进化史得到解释。

在原始时代,任何一个个体都是难以生存的。要存活下来,并保证基因的繁衍,唯一的方式就是抱团,结成部落。

而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部落之间的冲突,就会成为一个常态。

因此,党同伐异的特性,就会印刻在我们的基因里面,一直保留到今天。那些不这样做的个体,都死掉了。

这种现象,就是社会心理学家 Henri Tajfel 所提出的“圈子效应”。他认为:人们天生会把其他人划分成“同类”(in-group)和“异类”(out-group),这种划分一旦完成,就必然会更加维护同类,更加排斥异类。

这种划分是怎么形成的呢?答案是,完全随意。

比如:我们可能凭兴趣去划分,凭地域去划分,凭观点和立场去划分,凭是否同一个部门去划分,诸如此类,它是广泛存在的。

甚至,这种划分可能是不固定的,会随着不同的场景而变化。

举个例子:公司里有一个跟你性格相似的人,你就很可能把他划分成“同类”。但过了几天,他发表了一些跟你相悖的观点,那么可能在你心目中,又会被划成“异类”。

Tajfel 做的一个实验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把一群儿童随机分成几组来做游戏,结果发现:哪怕这种分组完全是随机的,甚至并不涉及竞争,只是简单分了一下,在这群不谙世事的儿童里,也会出现一种现象:他们对同组的人更友好、更宽容,对待别组的人更苛刻。

(比较安慰的地方是:年幼的儿童只“党同”,不“伐异”,只有年龄比较大的孩子才“伐异”。这也许说明了:我们的基因深处,还是倾向于合作互利的)

这或许可以说明:很多时候,当我们去评判一件事、一个人时,要完全跳出立场,做到客观理性,究竟有多难了。

你会发现,上面讲的,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写在我们基因里面的需求,是更好地生存下来。

为此,我们的感性被锻炼得非常敏感,经常绕过理性来自主行事。

基于这一点,为了维护“自我”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我们会无视客观现实,费尽心思证明“我是对的”。而当这种小我聚合成“大我”,“我是对的”,就变成了一种群体叙事:把一切话题,简单粗暴地划分成“我们”和“你们”,区分出“友军”和“敌人”,是敌人的,不管他说什么,都要打倒。

在这种“斗争叙事”的语境下,许多人会有这么一种思想:你说的话我不爱听,你就是敌人,那我就要搞垮你。

怎么搞垮?无非就是给你扣一个帽子,把你推到“大众”的对立面去,让你变成大众的“异己”,用唾沫淹死你。

比如前阵时间,张文宏被媒体塑造成了一个英雄。后来他发表了一些言论,说病人不要吃粥,要吃蛋和三明治,许多人就开始如何攻击他呢?崇洋媚外,全盘西化,背弃老祖宗。

不管你说了什么,也不管你说的对不对,只要我不爱听,帽子一扣,你就凭空矮了三分。

所以,一个很遗憾的事情是:如今网络上,似乎已经很少有能够理性交流的土壤了。任何一个稍稍有点争议的话题,一定会开始有人扣帽子:杠精,女拳,恨国党,小粉红……

就事论事,成了一个非常奢侈的东西。

尤其近几年,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一方面,网络的普及,使得许多人都有机会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那么,也就更容易构建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一个人反对疫苗,他本来也许只能跟身边的朋友交流,维护这个观点。但现在他能上网。那么他上网一看,原来这么多的人反对疫苗,原来我们的同路人如此壮大,他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我们的伙伴遍天下”的集体归属感。

至于那些支持疫苗的信息?不好意思,强大的“证实偏见”阀门,已经把它们全部屏蔽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越加坚定信仰“反对疫苗”主义。外界越强调“要打疫苗”,就反而会激起他们越强的反抗心,强化这个小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什么,比尔盖茨支持疫苗?他一定是魔鬼。打倒他!

另一方面,近几年全球经济的形势,使得许多人都积攒了不少情绪。这些情绪需要宣泄,那自然不能对“自我”宣泄,就只能幻想“存在一个假想敌”了。

然后,把情绪附加到炮火上面,向着假想敌开炮。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更加确信:我没错,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所以,拿美国来说,总统大选的时候,美国人最喜欢玩什么呢?把锅甩到对立面头上。比如:在共和党的语境里,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一团糟,失业率攀升,治安下降,大家没钱?都是民主党那帮废物搞的!

同样,为什么特朗普要拿中国甩锅?因为,在难以应对国内的动荡和混乱的局面下,怎么样才能提升大家的凝聚力,转移大家的怒火?当然就是把目标转向外部了。

了解历史的朋友会知道,希特勒是如何蛊惑人心的?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他的演讲能力:亲爱的子民们,是谁害到你们穷困潦倒的?是那些奴役我们的法国人和英国人!你们没有错,错的是世界!

所以,有一种说法,说现在全球都在右转,都在转向保守和封闭。不无道理。

在这种潮流下,我想跟大家说的是:不要放弃对理性的追求。

如果说感性是使到我们更接近“自然”的原初动力,那理性,就是这种动力的缰绳。

追求理性,不是说凡事都要客观中立,不是说要让自己变成机器人,不是说要把一切事物冷冰冰地量化、权衡利益,而是:让我们的心智,成长得更完善、更全面,能够抵抗我们本能里面,对现实的扭曲。

我们的祖先用了这么多年去进化,去创造文明,不是为了让我们活得跟他们一样的。多阅读,多主动探索,多深度思考,不要满足于外界推送给我们、挑拨情绪的浅薄内容和浮夸资讯。

多思考事物的多面性,而不是满足于给事物贴标签,二元对立地、非黑即白地看待问题。常常审视和思考自己的局限性,永远保持“我不可能一直都是对的”,让自己有一个警醒。

不要诛心,不要单纯用立场去看问题、看别人,就事论事,尽量抽离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在追求知识的基础上,更要追求“智识” —— 即拓展思维和视野,驾驭、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会继续走向全球化,互相融合吗?没人知道。但我们可以在潮流里面,逆浪而行,完善自身。进而影响身边的人,再影响更多的人。

正是因为我们相信理性的力量,我们才能坚信,人类这个文明,能够进一步发展下去。万物之中,希望最美。

闲聊时刻 :

1。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杏仁核经常带给我们不便,那能不能把它切掉呢?

当然是不行的。

有一个实例:有位病人因为意外导致杏仁核受损,手术后发现,她失去了“恐惧”的情绪。无论遇到多么危险的情况(比如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路上),她都感觉不到恐惧。

可想而知,这在现代社会里会有多危险。我们还是要好好引导大脑,不要这么简单粗暴。

2。 最困难的就是对自我的颠覆。那意味着,你要否定你自己的一部分。

但是,没有人是能够永远正确的。如何能够尽量不被外界颠覆?答案就是,多去自己颠覆自己。【责任编辑/贾琪】

来源:L先生说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相关文章
中国还有4.63亿人不上网 近50%非网民因不懂电脑而不上网
【新知】人类的本性,逃不开党同伐异
【数据】中国网民规模破8亿 手机网民7.88亿占比高达98.3%
报告称中国网民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五分之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