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随笔】在舌尖上筑牢抵御“僵尸肉”的防火墙

【IT时代网、IT时代周刊总编随笔】“小二,来一份82年的波尔多泡椒凤爪,再来一瓶82年的拉菲!”

段子手戏谑的语言,再一次刺破了中国食品市场假货、烂货、毒货横行的脓疮。但这次,惹祸的是进口食品。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大批生产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僵尸肉”凶猛来袭,这批800吨左右的冻鸭脖、冻鸡爪和猪蹄,一路畅通无阻,顺利进入广西和湖南等地。幸好,它们在被分流到三四线城市的烧烤摊前,被警方挡获。


这本该是让人痛苦感十足的新闻,在股市暴跌的今天,却成了人们忍痛割肉后调剂心灵的笑料。这并不是说,大家对吃着和自己同龄,甚至比自己还年长的冻肉无动于衷,而是此类情形已让人脱敏,怒无可怒。2013年,广西警方就曾查获20多吨的凤爪成品、鸡爪等走私冻肉,其中“最资深”的鸡爪,包装日期是1967年。

我相信,任何人谈到掺有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石蜡、福尔马林和硫磺的问题食品时,都有一肚怒火在胸中翻腾。而现状却是,问题食品还在挑战我们的想象力和心理底线,从先前的“从农田到餐桌”,进化到了“从海外到餐桌”。

进口食材在进入国门之前,肯定要经过层层监管,才能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但当前诸多环节表现出来的漏洞,让人对进口食品的监管,也极度失望。

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难道就没有办法对付这些“僵尸肉”吗?

不久前,在参加一场“互联网+”的技术讨论会时,有专家颇为肯定地告诉我,物联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舌尖上的问题”。

一般来说,食品进口要经过边境口岸检验、物流环节监管、内地批发市场准入、零售店质量检测和消费者自检,而物联网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智能化传感、传输、处理技术,提高食品在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仓储、销售到用户查验全过程中的监管与识别力度。

我所了解的情况是,中国的物联网产业链正加速成长,RFID智能标签及其读写装置、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高速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正在发展成熟。其中,RFID智能标签在食品的身份溯源上已没有技术障碍,如果将之代替当前普遍的条码,搭建起全国性的物联网平台,在进口食品的全部流通环节中推广使用,那么它能让我们在购买食品时,通过信息溯源,辨识真假,知晓其生长、生产、包装和运输的全部细节,让人真正放心。当然,这也能为政府监管部门对食品及其相关企业的监管提供强而有力的技术保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彻底解决,往小处说,人们的身心健康会受到严重损害;往大处说,它将动摇人们对政府的信心。所以,在这场与“僵尸肉”的博弈中,我们输不起。

面对与问题食品斗争战线的延伸,我们除了要加大执法力量,尽可能地向境外前移监管力量,设置多道防线,更应该向先进技术要效益,大力推动物联网平台在食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上线和应用,提高进口食品检验检疫水平,实施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不留死角,筑牢一道不让“僵尸肉”横行的舌尖“防火墙”。

来源:IT时代网、IT时代周刊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相关文章
【总编随笔】在舌尖上筑牢抵御“僵尸肉”的防火墙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