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文娱工业是这样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IT时代网编者按】80、90后有很多是看着TVB港剧和香港电影长大的,它们已经成为我们非常美好的一段回忆,然而回忆只能是回忆了,再看看现在的香港电影和港剧,已经呈现出日渐式微的状态,这和香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漠视、香港人对人文艺术的冷淡以及资本的匮乏都是分不开的,这头困兽,该何去何从?


在刚刚度过的圣诞及元旦假期里,不少朋友为内地电影票房贡献了一份力量,《寻龙诀》票房已突破14亿,《老炮儿》、《恶棍天使》上映10天均已跨过6亿大关,本土电影领跑整个票房排行榜。

相比内地的红红火火,香港电影票房则略显萧瑟:能够冲上票房排行榜前十的本土电影只有《踏雪寻梅》,美国大片成香港票房最大赢家。近年来的港产片变得小打小闹,曾经有“东方好莱坞”之称香港电影业竟落到这种经营惨淡的局面,更不要说整个香港文化产业散发出的沉沉暮气。

遥想当年,香港文娱工业曾经引领整个大中华文化圈,不断输出演艺巨星、精品佳作。《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港版武侠剧以及《上海滩》、《大时代》

等TVB经典剧目一度引发万人空巷,现在大家没有可追的港剧了,转而去追美剧、英剧、韩剧;香港歌唱界曾走出爆红数年的“四大天王”等巨星,现在却面临后续无人、新星断档的局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香港的文娱工业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港人还能找回曾经的文娱辉煌吗?


香港文化产业遇上更年期,实力不够山寨来凑

如今的香港,文化产业呈现边缘化局面。

在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发布的“香港的文化及创意产业”专题的统计资料中显示,文化及创意产品的出口占整体出口的百分比从2005年的18.8%下降至2013年的14.2%,甚至低于文化及创意产品的整体进口所占的总比14.7%,香港的文化产业从输出型变成了输入型;2013年文化及创意服务的输出占服务输出总额百分比(3.1%)也低于其输入所占总比(4.3%),这意味着业界人才的流失更为严重。

尽管特区政府不断力图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复苏,但也难以阻止江河日下的趋势。

曾几何时,香港文化产业的辉煌让内地和台湾都相当羡慕,无数的潮流文化和电影娱乐从香港输入到内地。曾经的摇滚乐团、偶像明星、经典港片,至今都还是让人津津乐道。而如今,再谈起香港的文化产业,能聊到的还是过去的那些“经典”,都是过往历史的沉淀,崭新的东西寥寥无几。

除了一向“入侵”的西方文化,隔壁极具竞争力的内地文化产品及服务开始反过来向港输入,更是进一步加剧香港本土文化产业凋零的局面。不少内地电视剧及综艺节目被引入港内,为了追看大陆最新电视剧,有些观众不惜“反翻墙”上内地视频网站,人数之多甚至导致土豆、优酷还开启全面封锁海外IP地址。

香港著名文化人梁文道曾经指出香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漠视、香港人对人文艺术的冷淡,都促使他愈发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内地——因为那里有更良好的创意环境,理性的观念受到尊重。

与梁先生仿佛互有默契,大批香港文化界从业人士纷纷北上发展,香港人才成为了“北漂”,文化创意产业掀起“北上潮”。留在本土苦苦支撑的新人却拿不出能够走出香港的作品,与昔日的繁华景象相比,简直是小孩子在玩过家家,成为真实版“港囧”。

为了挽救迅速下滑的局势,香港文化产业界竟走上山寨的道路。香港TVB推出的《超级巨声》和《星梦传奇》,都是内地平民选秀节目以及《我是歌手》火爆而衍生出的山寨货,亲子类节目《爸B也Upgrade》更是极度雷同《爸爸去哪儿》。本想把在内地受到认可的娱乐文化引入香港争取本地认同,但无论是明星阵容和还是节目制作都被甩出几条街,收到了相反的效果,遭到香港观众大吐槽,成了文化产业界的“猪队友”。


产业之殇:资金不灵 市场太小 缺乏创意

落到这么狼狈的局面,缘由说到底,资本问题是跨不过去的坎。

正如TVB综艺科制作总监所说,外地的综艺节目太厉害了,比如《爸爸去哪儿》动辄上千人的摄制团队,香港根本不具备制作这类节目的条件,也没有这么多的资金。香港人力物力成本比内地要高,也不敢像内地一样大手笔的投入,低成本凑合的产品根本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胃口,出来的效果也吓跑了潜在的投资者和消费者,形成了恶性循环。

市场的局限更是把文化产业逼入了死胡同。市场的份额已经摆在那里,文化产业的回报率、成本高、非议大,吸引不了资本也吸引不了人才。而往年强势的电影工业、娱乐产业由于内地的崛起,导致重心逐步北上,本土产业渐渐衰落。

资金少、能力差,但又都想着圈钱,抱着得过且过、赚一笔是一笔的心态,在狭小的市场不断生产出来“无诚意”的作品,香港昔日打造的辉煌招牌,砸了一个又一个。

加上金融和地产业过于占主导,对文化产业缺乏重视。这种习惯性地短视和唯利是图,导致了香港成熟的文化人才渐渐流向内地广阔的市场。而自身有缺乏创新和改变,没有新血液的注入,慢慢变成夕阳产业被人遗弃。

香港人的生活理念和工作思维也无法在瞬息万变的大环境里灵活转变。相比内地活跃的创业氛围,以及互联网与生活的迅速融合和发展,香港人反而显得传统保守了。香港人非常讲究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视野和想象力受到城市空间和居住空间的双重束缚,难以产生出超越城市主题的文化产品。曾经让内地人引以为潮流,模仿学习的香港文化,如今已成了致敬怀念的经典,成为过去的形象代言人。

文化企业港股入冷宫,信息时代下前景堪忧

香港文化产业的衰落从相关产业公司的上市情况里也可见一斑。在香港上市的文化类公司共54家,大部分都是“老字号”,这里面还包含了在港上市的内地文化企业。

内地文化类上市公司有36家,挂牌新三板的文化传媒类企业达63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在近几年上市的,2014年近九成文化上市公司斩获了上亿元的净利润,可见内地文化产业的火热情况。

香港文化产业逐步走向衰落,资本不愿意投资于此,文化类公司在香港股市里亦不受重视,大多被认定不具备投资价值。港股里文化产业公司占比极低,外地的例如内地文化产业公司看到香港文化产业的生存环境,自然也不愿意来港上市。

文化产业在香港股市里稀稀落落,没什么存在感,然而现在是信息时代,文化产业本应该欣欣向荣,内地多家公司上市并且业绩优秀,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成为股市里的香饽饽。这一鲜明对比也进一步反映出香港文娱产业为何会逐渐衰落了。在信息时代没有跟上脚步,不但没有强化反而放弃自己原本的优势,在资源的流失和内地文化产业的夹击中,香港文化产业犹如困兽之斗,无法自救。

香港新一代文化人已经在认真考虑这么一个问题:走,还是不走?不走,也不知道怎么努力才能挽回困局,或许是为了延续当初的情怀,或者为了做最后的支持;走,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所长。

曾经香港被嘲笑为“文化沙漠”,却能够利用独特的城市文化,在沙漠中开出了花。如今的社会发展和技术更新瞬息万变,市场潜力被不断开发,香港文化产业还守着一亩三分地难以寸进,反而被蓬勃发展的外地同行逼到角落里。

这头困兽,该何去何从?【责任编辑/闫红玉】

来源:港股挖掘机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相关文章
香港的文娱工业是这样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