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滴滴赶超的e代驾为什么病入膏肓,因为太慢了

【IT时代网、IT时代周刊编者按】互联网公司中有快鱼吃慢鱼之说,确实如此,当创业公司满足盈利,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之后,便很难继续开拓市场,也很容易被后来者居上,很显然,e代驾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因其独特的模式或业务有可能很快实现盈利,但是如果不居安思危,谋求更大发展或看不到未来发展趋势的话,就永远无法发展壮大。


几年前,互联网领域流行过一个关键词:慢公司,希望可以实现股市中的“慢牛”。这些所谓的慢公司,大多都已走了七八个年头,虽谈不上首屈一指,却也活的有滋有味,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界显得颇为“不温不火”,比如大众点评、比如豆瓣。

但是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大众点评创业12年仍未上市,如今不得不委身美团、创始人张涛淡出。豆瓣则更惨,完全错失移动化大潮,业内已经很少能听到声音。

下一个慢公司:e代驾

周末的时候,传出e代驾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很快得到官方的证实。裁员的理由是,因为竞争过于激烈,人员扩张太快导致结构臃肿、岗位重叠、效率低下,不得不对人员进行优化。

身为CEO的杨家军在内部邮件里表现得相当“万般无奈”,认为裁员最大的责任人是自己,将尽最大努力补偿,却绝口不提引咎辞职的话题。

在给媒体的官方声明中,e代驾承认自己“受到了种种挑战,特别是滴滴进入代驾市场后的冲击”的同时,不忘再次重申自己是“行业领军者”的身份。而事实上,今年10月份滴滴代驾的用户覆盖率已经超过了e代驾,这距离滴滴进入代驾行业仅仅三个月而已。

自2011年创办至今,e代驾不慌不忙、有滋有味的走了4年多,主营业务长期停滞在酒后代驾上,成长速度堪比豆瓣,比大众点评还差。e代驾的步伐慢到醒不来,要不是滴滴进入,兴许会一直睡下去,这是投资圈里对e代驾的普遍看法。

“慢”了太久,“快”不起来

作为创始人的黄宾,出身传统行业,属于理想主义者,觉得不适合做CEO,于是让位职业经理人杨家军,自己则退居二线,主抓战略。而实际上,黄宾几年前的诸多想法至今都未实现。

比如黄宾认为e代驾贩卖的是所有人的碎片时间,而不仅仅是司机。所以e代驾以后不会叫“代驾”,业务上也不会仅仅是酒后代驾,包括洗车、保养、物流等等,都在黄宾的两年前的计划里。

滴滴进入市场三个月后,e代驾宣布推出“e车管家”,并成立车后事业部,进军汽车后服务市场。但是打开e代驾App,能看到的“e车管家”只有两个业务,一个是违章查询,后台其实是58违章查询,另一个是代保养,至今仍写着“敬请期待”。

“慢”了这么久,e代驾才觉察,想要马上“快”起来,真的有点儿难。创始人的规划,两年来无一付诸实践,却被滴滴代驾三个月逼了出来。

同样的“快”,还体现在一场颇具公关意味的发布会上。今年10月,e代驾宣布和神州专车在一起,两家公司将在资本也业务层面全方位合作。但是对于投资金额双方绝口不提。而双方司机的“白天专车,晚上代驾“的合作模式也被认为是不切实际。

投资人早就看不惯了

新业务的仓促上线,再加上可以在公关上“快速见效”的发布会,e代驾希望用这样的故事给投资人摊个大饼,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来应对滴滴代驾。

这和e代驾早期的心态完全不同。因为代驾行业现金流健康,客单价又比较高,拉一单挣一单,e代驾很早就进入了盈利状态。再加上没有明显的对手,让e代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觉得并不需要融太多现金。

因为融资的口子开的太小,e代驾的一位早期投资人,两年前就对e代驾小富即安的心态有颇有微词,认为e代驾管理层格局不够,步子迈的过于谨慎,结果要么是项目失败,要么被其他巨头整合。

花钱买时间、教育用户习惯,这在O2O行业里已经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出行领域。曾经鲜有对手的时候,“慢”也许是e代驾放下浮躁、稳扎稳打的“药”,但如今在滴滴代驾的紧逼下,“慢”显然已经变成了e代驾的“病”,而且还是晚期。【责任编辑/闫红玉】

来源:王长胜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相关文章
被滴滴赶超的e代驾为什么病入膏肓,因为太慢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