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哏都”遇上智能

image.png

6月3日,端午节,早上七点半。叫醒陈廉的不是煎饼果子,也不是梦想,是楼下响起的核酸筛查通知。

“X里24门,下来做核酸啦,还有一个小时结束。”

打开手机,是群里志愿者的线上“大喇叭”:“还没有做核酸的居民下来做核酸啦,现在凉快,不用排队。”

这是陈廉身处封控区的第13天,“不出意外,再做一次核酸,就能解封了。”恰逢端午节,陈廉还有点小兴奋,“下楼之前还特意烧水煮了个粽子,做完核酸上楼,粽子都还没熟。”

image.png

核酸检测现场 受访者供图

陈廉的经历,只是今年以来天津这座城市的一个缩影。

疫情反复,抗疫,成了难以回避的“头等大事”。据AI蓝媒汇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天津已经经历了12轮全市大筛,以区为单位的“大筛”更是多达数十轮,这对于一个人口近1400万的超大城市来说,很难想象。

而更难以想象的是,这一轮一轮的筛查不仅顺利做了,还做得很高效。市民普遍反馈,“大筛越来越快,从家走到采集点再核酸结束,一般超不过10分钟,然后7-12个小时手机上就能查到结果。”

天津人都“习惯”了。

如果说一次一次的大筛确实不可避免,那么尽全力减少大筛对生活的影响,就是天津这座城市最需要努力的方向。

image.png

网友很清楚,“天津核酸”这四个字,已经是微博热搜、抖音热门等各大社交平台的常客了。

没办法,实在是太哏了。

无论是年初的快板式喊楼,还是“叫到哪栋哪栋动,不然下来白挨冻”、“不要贴贴,不要贴贴,贴贴危险,还是密接”的顺口溜。亦或是全网瞩目的周杰伦线上演唱会中,被超过1亿网友围观的那条弹幕——“天津河西的,下楼做核酸啦。”

image.png

关于天津核酸的“梗”图源网络

在“造梗”这件事上,天津人真是没服过谁,即便是核酸大筛这种全国各地人听了都要“焦虑”的事情。

“你们天津人也忒没心没肺了点,这么烦的事还笑的出来。”外地朋友如是说。

没办法,天津人实在是太“听话”了,AI蓝媒汇从市民、志愿者、工作人员等各类群体中多次听到这句评价。而这种“听话”不仅包含了外界已知的乐观,更多的是配合、包容、理智,有点我们追求的“精致利他”那意思。

“哏”这个字,越来越难以完整概括这座城市。

其实理性思考就能明白,从严寒到酷暑,光一个“哏”字哪能消解这半年来一轮又一轮的兴师动众。天津人是吃了苦的,但却没有叫苦,这中间除了性格,势必有支撑他们消解苦楚、稳定心态的真正原因。

image.png

核酸检测试管受访者供图

这就要说到天津人“哏”的另一面——智。是智慧的智,也是智能的智。

如果说这座超大城市顺利、高效完成多次核酸大筛的头功是天津人民,那么这二功就不得不记在天津的优势产业——大数据上。

来看一组统计数据。

今年1月的全市大筛中,全市采样超千万用时4个半小时,这其中最开始每分钟峰值采样3.94万次,现在全市大筛的采样峰值已经提升至8万次。

而支撑这种完成速度的采集系统搭建了多久?

不到24个小时。

image.png

“当时领导跟我说要换系统,但我以为按照正常情况搭建一个新系统,怎么也得给我个一周吧。”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研发运维一中心干部卢静告诉AI蓝媒汇,“谁知道只有不到24小时!”

现在说起这些细节的时候不禁苦笑,但当时接到任务时卢静一点笑不出来。“我们只能选择一套成熟的系统,然后在这24小时内部署应用。”

24小时内,要完成部署及调配云网资源、服务器调试、压力测试、功能测试、采集点和医疗机构等基础数据维护,以及连夜培训2万多工作人员如何使用新系统,每一项工作都是在和时间赛跑。“直到上线前15分钟我们还在压力测试,以防崩溃。”

image.png

核酸大筛现场 受访者供图

回想为什么能在短短24小时内就能顺利完成任务,卢静只能想到那句话——战时看平时。

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是天津本身就具备优质的云网资源,不会出现基础资源短缺的情况;其次由于独特的管理机制,这些资源平时就由大数据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所以省去了各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时间,关键时刻能够节省一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基础资源是一方面,如何用好基础资源又是另一方面。新系统为什么就能越用越快,最难的从来都不是代码公式,而是“产品思维”的转变。

实现给服务器减压,团队只做了一个四两拨千斤式的转变——从“扫我”变成“我扫”。

“如果是市民统一扫二维码,近1400万人同时登陆,对服务器的压力可想而知。”卢静介绍,“所以我们就转变思维,让市民少录入信息,然后我们在后期自己通过数据多元碰撞,去完善市民更多信息。系统操作也变成工作人员扫居民身份证,服务器的压力一下从一千多万下降到几万,自然也就不会崩溃了。”

image.png

大数据管理中心受访者供图

看似简单的思维转变,如果没有成熟的人工智能领域的OCR识别技术作为支撑,也是空谈。

不止于此,“后来我们发现OCR识别会有一定错误率,如果市民名字里有生僻字就可能识别错误,导致查不到检测结果,所以后续就增加了二维码扫描方式,让市民提前录入个人信息,此后一码通行。”

从扫身份证到扫二维码的第二次产品升级,让核酸大筛的速度再一次提升。天津人张希向AI蓝媒汇介绍,“我看到好多小朋友和老人都把二维码做成了工牌随身带着,听说是学校和社区协助制作的,这样没有智能手机也能快速操作。”

技术做底,思维升级,温情相伴,这才是支撑高效完成数次大筛的真正原因。

而如果你以为天津之“智”仅仅体现在抗疫这一个层面上,毫无疑问浅薄了。聊天过程中工作人员笑称,“找卢静算找对人了,津心办团队也有她参与。”

image.png

几乎没有天津人不知道津心办APP,无论是疫情期间还是日常生活,这个集约式便民服务平台已经更新至3.0版本,上线了110余项民生服务事项;迭代上线了“智能搜索”、“智能客服”等智能化功能,精准推送服务事项。

“我也是从大城市移居来的天津,但刚来办各种手续时还是被处理效率惊呆了。”来天津定居两年的杨丹丹告诉AI蓝媒汇,“我通过海河英才落户的时候,正赶上疫情,还以为办不了了,结果人家直接开辟的线上办理窗口,寄了个快递就办好了。”

另一位“津漂”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这座城市的满意度:“很多大城市也有线上挂号,但一般都是各医院自己的公众号,不是很方便。来天津发现可以在一个APP里直接操作,还是小小的wow了一下。”

image.png

津心办App界面

空口无凭,数据为证。

数据显示,津心办微信支付宝小程序及APP三端注册人数超1760万,累计访问量超过10.5亿次。

天津,这个传统老牌工业城市,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期。

而缺席了互联网的风口,就从下一个风口补回来。回到上面所说的“数据便民”,其实仅仅是天津押注智能产业的一个缩影。

从连续主办了五届世界智能大会的结果来看,“智能”这个词其实早就深深刻在了天津的城市基因之中。疫情防控中的数字化,人才的持续引进,产业结构逐步向智能科技产业迭代,数据显示,过去五届世界智能大会累计签下合作协议563项,协议投资额达到4589亿元,360、紫光云、麒麟软件、TCL北方总部等企业的总部成功落户天津。

image.png

鲜少有人知道,“缺席互联网”的天津在三年前就位列《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的第十名,在发展潜力上超越法国巴黎和德国柏林。

还有不到20天,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又要在天津举办了,考虑到疫情影响,本届智能大会选择在线上“云开幕”,但在开幕当天就会举办两场重要峰会,分别是创新发展高峰会和智话未来云上高峰会,并将邀请20余位中外顶级科学家和智能领域领军企业负责人共同参与。

image.png

腾讯、华为、中车、英国电信、美国史赛克等218家企业已确定参展,拟于24日至30日云上展示。

有科技抗疫、智能便民、智能制造等直观成绩在前,这一次,天津似乎又要憋着一股劲向外界展示这座城市阔步未来的决心。【责任编辑/古飞燕】

来源:AI蓝媒汇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相关文章
当“哏都”遇上智能
刘鹤:加快疫情科研攻关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公司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 警方立案侦查
清华教授李稻葵:建议向受疫情影响的百姓直接发现金,保居民消费

精彩评论